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当前讯息: 重庆瞭望 | “研学热”谨防挂羊头卖狗肉

发表于: 2023-06-28 09:26:14 来源: 重庆瞭望

暑假将至,“研学热”再临。


【资料图】

当研学成为一种新潮流,问题也随之而来。如价格虚高——前段时间,有家长发布视频,就5天研学收费5880元等乱象,怒发“12连问”;如安全问题——此前,沙漠探险研学中,一名16岁学生中暑身亡,引发舆论关注;如内容设置——部分研学团重游轻学,甚至只游不学,招来“还不如旅行团”的吐槽……

政策文件中,研学被定为“必修课”。现实生活里,面对研学,部分家长却囿于“想研不敢研”“不得不研”的困局。

国家大力倡导研学的出发点是好的,对于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研学乱象,则要大声叫停,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。

▲参加研学活动的青少年。记者 齐岚森 摄/视觉重庆


01


研学有多“热”?


有数据显示,2022年,全国研学旅行学生人数突破600万。尤其是在寒暑假,研学更成了不少家长充实孩子假期的第一选择。

研学,即研究性学习。与传统应试学习不同,研学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寻找工具、解决问题的素质。有教育专家指出,研学的必要性,在于“顶天,承接国家教育主张;立地,连接复合型人才培养”。

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,研学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,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,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。

目前,研学普遍成了每个孩子的“必修课”。2016年,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,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。2021年以来的“双减”政策,又给“研学热”添了一把火。

政策释放信号,市场蜂拥响应。近年来,研学市场逐年扩大。《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—2023》显示,2022年,全国月均增加111家新成立的研学企业,体育研学、文博研学、工业研学等主题营地的发展成为增长亮点。研学行业仍处在市场红利期,未来前景广阔。


▲端午国潮研学。记者 崔力 摄/视觉重庆


02


看到政策利好的同时,也要清醒地指出研学行业现在存在的种种乱象。

研学之“乱”,首先表现为理念的不统一。

从家长角度来看,可以被购买的研学服务,某种意义上等同于“教育托管”。这让不少家长认为,交了钱就是对机构“放了权”,自己“得清静”。对部分学校而言,上有政策压力传导,下要回应家长期待,创新太难,不如凑合。

比如,不少学校热衷于组织“将课堂搬到户外”,这类研学收费很低,家长普遍愿意参与。实际上,很多仅是简单地将原本在教室里上的课,搬到了公园或植物园中照本宣科,充满了形式主义的味道。名为“研学”,何“研”有之?

研学之“乱”,也体现在研学产品自身的缺陷里。

研学的关键在于游学相辅,但市场里,不少研学活动却是两手都在抓,两手都不硬。

玩没玩好。不少研学机构教育功能缺位,“走马观花”式研学、“自欺欺人”式研学盛行。有的研学产品,就是将原有的旅游团换个“马甲”,把一些常规的讲解、交流等项目,包装成“学习环节”,拿来敷衍家长。

学也没学好。市场上,大量伪研学产品泛滥。“双减”后,不少学科培训机构改头换面,仓促推出“珠心算速成研学营”“奥数杯赛研学之旅”“编程研学之旅”等伪研学产品。家长认知不够,孩子深受其累,机构大肆敛财。

研学之“乱”,还反映在市场行为与政府监管之间。

一方面,研学市场过度逐利的倾向冒头。一部分研学商品,形如“洋葱”:层层嵌套、处处外包。机构招生、旅行社执行、景点返点分成、老师按单结算……研学并不回避正常的盈利行为,但过度逐利、本末倒置,对研学本身而言,只会百害而无一利。

另一方面,研学涉及领域多,监管难度大。研学涉及学习、旅游、食宿等多个环节,在监管上处于教育、科技、文旅、工商多领域的交叉地带,监管尚未形成合力,也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。

比如,在监管夹缝中,诞生出了许多“霸王合同”。这类合同往往由机构单方拟定,针对具体研学内容,设立很多免责条文。一旦事后涉及维权,这类合同就会成为家长手里的“烫手山芋”,让维权难上加难。


▲参加研学的小学生在学习制作荷叶茶。记者 崔力 摄/视觉重庆


03

当前,面对研学,有人被信息遮了眼,有人被利益蒙了心。要想改变现状,各方就必须破除认知局限。几个“度”须把握好:

研学机构应该怀抱“温度”。家长的信任经不起肆意消耗,学生群体更不应该成为恶意牟利的对象。无论是“饮鸩止渴”式的高价研学团,还是“赶鸭子上架”式的假研学、真拼盘项目,最终都会被市场淘汰。

研学不是游学,更不是旅游。对举办方而言,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性,有明确的计划、清晰的目标、可检验的效果,或学习知识、或掌握技能、或训练思维、或养成习惯,不能走马观花,更不能赤裸裸地以赚钱为目的。

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,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助推研学良性发展的不二法宝。重庆是教育部批准的研学旅行实验区,身处其间的研学机构,理应抓住机遇,做细、做实、做新研学行业,深度开发巴渝文化研学、红色精神研学、重庆地理研学等特色内容,带动良币驱逐劣币。

各级主管部门要及时拿出“态度”。主管部门对待研学,既要下功夫、做文章,主动出击,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当地的准入、退出、评价机制,完善动态监管,还要见真章、出实效,让研学真正成为地方教育的亮点。

比如,早在2017年,重庆市教委联合10部门,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》。去年12月,重庆又联手成都,共同发布了全国首个科普研学服务标准——《成渝地区科普研学服务管理规范》,持续发力,为研学保驾护航。

家长和学生不妨也保持一颗“适度”的心。对家长来说,须打破盲从心理,“按需取食”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,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研学产品,切忌贪多求全。同时,研学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,片面寄希望于研学的“甩手掌柜”心态,也不可取。

学生是参与研学活动最重要的主体,要转变思路,带领他们在“玩”与“学”之间找到平衡点。只有找准“主人翁意识”,才能让他们从研学课程的被动参与者,转变为研学思维的主动发现者,在减轻学业压力的同时,取得更大进步。

走出混沌,自得云开。

研学不应该,也不能够成为收割“智商税”的产品。各方形成合力,共助研学“脱困”,让研学回归本初,让孩子快乐成长。


标题:“研学热”谨防挂羊头卖狗肉

编辑:蔡静

校审:罗再芳

总值班:杨飞

标签: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南公司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